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暑期科學營的魅力在哪裡?

        一連兩周都帶孩子一早搭一小時公車到柏克萊大學的科學博物館(Lawrence Hall of Science)參加暑期科學營,看中這些科學營可結合博物館的特色來安排活動,不惜辛苦地讓孩子參加。表面看起來這些科學營與台灣舉辦的營隊差異不大,步調也很慢,尤其對低年級的學生都在觀察現象(做科學實驗、看蟑螂走迷宮—the cutest insect on the world – quoted from my son’s words等等)、完成科學日記、聽故事和吃點心(要自己帶)。國中生參加的 lego程式設計、火箭和軌道設計營隊採小組進行,在專用的實驗室有各式各樣的材料,從講解物理定律、設計特定目標的成品到free form的作品等,感覺就像在台灣常見的科學營。說也奇怪,孩子們很著迷,每天都很期待。我覺得是科學博物館的氛圍感染他們,其實講解的時間不多,強調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
        我則是在可以鳥瞰舊金山灣區的Café’寫論文,兩周下來也完成不少工作。除了看膩金門大橋和霧漾的舊金山,對博物館中的恐龍展(有羽毛外觀的恐龍電動模型、澄清恐龍迷思的說明等等)也漸漸失去新奇感。倒是在博物館的實驗室外發現動物化石--在北美發現的乳齒象化石(Mastondon),外觀就像我們之前在高中教科書設計的活動所使用的乳齒象化石照片。看到真正化石的感動,讓我駐足好一會兒,親眼所見和眼見為憑永遠是科學的根本,數位學習只能是輔助,難以取代來自大自然的感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